时间:2025-11-11 13:49:05 来源:本网
在“双碳”目标的驱动下,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为企业注入绿色动能。然而,伴随光伏并网而来的一个隐形挑战日益凸显——功率因数下降。这不仅影响电网质量,更可能因“力调电费”(注:供电公司根据用户平均功率因数高低收取的调整电费,功率因数低于标准会被罚款)导致企业用电成本不降反升!究其根本,在于光伏主要输出有功功率,几乎不提供电网所需的无功功率。
核心目标:提升功率因数 = 减少电网无功用量
解决方法主要有二:
设置逆变器发无功: 通过参数调整,让光伏逆变器在发电的同时输出部分无功功率(但会占用部分逆变器容量)。
增加无功补偿容量: 提升现有补偿柜利用率或增容,补充电网所需的无功。
电网期望用户按比例使用有功和无功以维持整体平衡,“力调电费”机制由此而生。光伏并网后,计量点的功率因数管理变得复杂,常出现以下四大典型现状及应对策略:
现状一:无功补偿“看不见”光伏发电(多发少用/全部自用)
问题表现: 高压并网或低压并网但光伏发电量远小于用电量(全部自用),无功补偿柜安装容量和精度达标,但控制器未采集光伏电流信号。
核心原因: 补偿控制器监测点无法感知光伏发电的影响,仅根据负载需求补偿,导致整体功率因数偏低。
解决方案: 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将无功补偿控制器的目标功率因数设置为“1”。这样控制器会尽可能多地投入补偿回路,力求将功率因数实时补偿到接近1,最大限度抵消光伏并网导致的无功缺口。
现状二:余电上网时,补偿控制器“罢工”(发电>用电)
问题表现: 光伏发电量大于负载用电量(余电上网),无功补偿柜容量精度达标,但补偿装置实际投入不足甚至全部退出。
核心原因: 当余电上网时,计量点流向电网的有功功率为负值。传统补偿控制器底层逻辑基于“有功为正”设计,无法识别负有功。它可能误判接线错误或相序问题,从而停止补偿功能。
解决方案: 必须更换为光伏专用“四象限控制器”。此类控制器能准确测量和处理正、负有功功率(即四象限运行状态)。同时,无功补偿的采样信号应同时采集负载侧和光伏发电侧的电流/电压,确保控制器能基于计量点的真实工况(包括有功为负的情况)进行精准补偿。
现状三:余电上网且补偿容量不足(发电>用电)
问题表现: 光伏发电量大于负载用电量(余电上网),且现有无功补偿柜容量本身就不够用。同时,传统控制器无法工作。
核心原因: 这是现状二的升级版,叠加了补偿容量不足的问题。负有功导致传统控制器失效,同时补偿能力也无法满足需求。
解决方案: 需要双管齐下:
更换控制器: 安装光伏专用“四象限控制器”。
增补容量: 评估所需的无功补偿总量,增加无功补偿装置(如电容柜)的容量,以满足系统需求。
现状四:净用电量极小,补偿精度不足(发电≈用电)
问题表现: 光伏总发电量与负载总用电量非常接近,导致从电网输入或输出的净有功电量极小。此时,无功补偿装置的精度不够(分组太粗)或容量不足。
核心原因: 当电网有功非常小时,即使很小的无功波动也会导致功率因数剧烈变化。常规补偿柜的分组容量可能过大,无法进行精细调节,造成补偿不足或过补,功率因数波动大、难以达标。
解决方案: 提升补偿的精度和响应速度:
提高补偿精度: 细分补偿分组容量,采用更小容量的补偿支路,实现精细调节。
采用动态补偿装置: 增加或替换为SVG(静止无功发生器)。SVG能瞬时、无级地调整输出无功电流,精准补偿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,特别适合净用电量小、功率因数波动大的场景,有效提升并网点的功率因数与整体能效。
Online consultation
Related News

电话:400-803-3226
商务:15926374356
技术支持:15618019386
时间:9:00-19:00
